人口与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影响城市发展与规划编制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结构变化会对城市的就业市场与产业发展、住房与公共服务功能的需求产生影响,同时也会产生社会割裂的风险。针对上海的社会结构变化特征,既需要采取措施促进年龄结构与就业结构优化,也需要在规划上增强住房与公共服务等的响应,同时还要进一步增强社会融合。
1研究背景
在迈向全球城市的过程中,上海的人口与用地规模都在不断扩张。上海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结构多元化趋势不断增强。近年来,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上海的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开始呈现出“二元社会与二元空间”的双重特征。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上海与国际的交往日趋频繁,外籍人口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多,结构不断多元化,呈现出“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特征,对国际化的城市空间需求也在不断增强。
从城市发展经验来看,针对社会结构变化的规划应对策略越来越成为全球城市关注的重点内容。当前,上海城市发展开始进入存量更新的新阶段,需要更加关注城市的内涵发展与品质提升。因此,对城市的规划研究要以人的需求为中心,更加强调对人口结构变化与社会结构变化的趋势判断与空间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规划策略。
2上海社会结构的宏观特征和重大变化
2.1 少子老龄化特征凸显
常住人口金字塔呈现“上尖下窄中宽”的形态,老龄化趋势日渐突出,少子化趋势明显。如果要实现2 500万人口规模调控目标,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及数量均将持续提高,至2040年将占25%—28%。即使人口规模总量有所突破,也不能改变人口结构老龄化的总体趋势。
上海市常住人口金字塔
在目前居民生育意愿较低的情况下,“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对上海未来人口规模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上海城市经济社会模型,结合相关专家与管理部门观点,对“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进行模拟。模型结果显示,从总体趋势上看,高、中、低3种情景下2040年人口总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分别为38.3万、35.8万和33.2万,增加比例分别为1.09%、1.19%和1.32%。从数值来看,这一增加量仅比近5年的年均人口增加量(约27万)略高;折算后每年平均多增加1.4万人,也大大低于户籍和外来人口年均增量。
从整体趋势上看,人口年龄结构倒金字塔的形状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最多的年龄段位置不断向上移动,特别是在低人口情景下,问题尤其严重。“全面二孩”政策并未显著改变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到2040年仅在0—25岁阶段有一定影响。
“全面二孩”政策对人口规模的影响预测
2.2 家庭结构小型化
2010年上海市家庭户中1—2人家庭的占比为53.9%,1—3人家庭占比为84.8%。从东亚城市发展经验看,在单身、丁克、离婚、少子化等家庭与社会观念变化的影响下,未来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日益明显。参考东京与首尔的家庭结构变化,预计2040年上海1—2人家庭占比为60%—65%,户均人数为2.1—2.3。
上海、首尔、东京家庭户结构与户均人数预测
2.3 人口结构更加多元化
随着上海向全球城市的发展目标不断迈进,外籍人口和非常住人口的比重将不断增长,人口结构愈发多元化,流动性增强。2005年至2015年,在沪外国常住人口由10.0万增加到17.8万。国外常住人口停留的类别主要是工作、私人事务、团聚和学习。但是与其他全球城市相比,上海国际化人口的比重仍然较低。2015年国外在沪常住人口占比不到总常住人口的1%。而东京占比约3%,首尔占比约4.5%,香港占比约7%。预计2040年,上海外籍人口比例将达3%—5%。
2.4 空间结构不断分异
随着上海经济结构的加速服务化,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日趋显著,促使社会结构不断分化,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高端知识精英阶层与大量的低端服务阶层,形成“哑铃状”社会阶层结构。未来在空间上也将呈现出分异的特征:中心城区和新城可能转型为以中产阶层为主的社会,而郊区村镇仍然是以低阶层人口为主的阶层结构。中心城、远郊地区老龄化日益严重。随着“绅士化”进程的加速,高收入阶层对优质城市空间的侵入可能会愈发严重,从而可能引致弱势群体贫困问题。
基于主因子分析法的上海社会结构空间分异图
从常住人口分布变化趋势来看,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户籍人口主要集聚在中心城,并呈现出由内环内向中外环间及中心城周边地区扩散的态势。外来常住人口主要集聚于中外环间、中心城周边地区及新城。
3社会结构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1 就业和产业发展障碍
随着上海经济结构服务化趋势的进一步增强,未来就业市场也将不断分化。一方面,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需要大量年轻、富有创意的高学历人才集聚;另一方面,低端的生活类服务也需要大量年轻就业人口来支撑。随着少子老龄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再加上人口规模的控制措施,未来上海的劳动力资源将不断减少,成本不断上升,这将会对支撑全球城市功能的产业发展形成阻碍。
3.2 住房保障的需求变更
上海市人口结构呈现少子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等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对住房提出新的需求。一是少子化和家庭小型化会使得小户型的住房需求增加,二是老龄化将提升对养老型住区的需求,三是生活服务业人口的增加使得城市“保障型”住房需求增加。要合理增加保障型住房,提高新增住宅中租赁型住房比重,改善职住结构。
3.3 公共服务功能的需求细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从“生存型阶段”逐渐转向“发展型阶段”。公共服务功能的需求受到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首先,人口结构的多元化和高流动性,将对城市弹性、多样化的服务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注重市、区、县和街道等不同层级的公共服务功能配套,积极引导多样化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按照不同人群的需求对设施配套进行空间预留。其次,社区就业人口比例的提高,将提升对均等化、复合化的社区服务的需求。最后,随着少子老龄化趋势的显现,城市医疗养老服务设施等将面临更高要求。
3.4 社会割裂的风险增加
随着产业结构的服务化与劳动分工的变化,社会结构不断分化为高端的知识生产者与低端的服务从业者两个阶层。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之间在公共服务上的差异化待遇使得城乡之间的社会割裂不断强化。同时,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提升,外籍人口的增多也使得社会结构进一步多元化,不同种族与族群之间可能会面临文化上的冲突。不同阶层之间的空间分异也会不断显现。
4响应社会结构变化的规划思路
4.1 创新驱动,推进社会结构优化
为支撑全球城市与科创中心建设,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人口结构,积极推动产业高端化、服务化发展,加快建设人才高地,吸引创新创意人才集聚。一是围绕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一步吸引跨国公司与全球优秀人才集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在就业结构中的比重;二是围绕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强化制造业发展基础,加快集聚创业与创新人才,增强城市创新能力;三是加快创意阶层集聚,积极营造具有活力、鼓励创意的城市文化氛围。
4.2 弹性多元,促进城市服务响应
(1)提供多样化的住房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在住房政策制定时要充分把握经济社会环境、人口结构特征等方面的变化,尤其要关注少子老龄化、人口结构多元化对于住房设施配套的新需求。通过对住宅规模、标准、布局的合理引导,有效建立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满足多样化的住房需求。
(2)提供弹性、均衡、多样的公共服务设施。首先,公共服务设施规模要结合人口进行弹性预留。其次,要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在空间上均等化配置,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复合化,促进社会公平,满足社区生活和就业的双重需求。最后,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设施,结合老龄化趋势推进适老型住宅发展,建立复合居住、康体保健等多功能的公共服务配套。
公共服务设施弹性配置分类表
4.3 政策分区,推动社会共享融合
为了适应特大城市人口高密度的发展,尤其是考虑到社会结构空间分异特点,首先要坚持城乡统筹,把中心城的人口疏解和郊区的新城、新市镇建设结合起来,构建城镇联动协同圈。其次,构建社区生活圈,加强社区作为公共资源配置的基本单元作用,构建功能复合、配套齐全的生活环境,有效促进多元人口融合发展。最后,也要鼓励混合社区、开放街区建设,促进人群融合,提高社区的开放与包容性。
5结语
在人口与社会变革的背景下,规划需要更多关注结构性问题。社会意识的崛起及个体需求的不断增强,挑战着规划师的洞察力,也对规划师提出更高要求。未来城市规划要针对社会结构的变化做出更加积极的响应。首先,要进一步加快对空间政策、实施性规划的研究,加强空间精细化管理,促进规划方案向规划政策转变。其次,规划政策的设计要更加细化对象,在各类规划编制中加强大数据的利用,对特定人群细粒度进行分析,使规划策略更人性化、接地气。最后,要积极搭建公众参与平台,加强规划监测,提升空间治理的能力。
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划》2018年第6期《基于人口分析的上海社会结构变化及规划应对思路》,作者:周文娜、王周杨、陈星,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Contact: 富联-富联娱乐-富联注册站
Phone: 13800000000
Tel: 400-123-4567
E-mail: admin@youweb.com
Add: Here is your company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