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ny dynamics

优化生态安全格局 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刘世梁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明确将生态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之中。确保国家生态安全是在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生态安全”的重要性。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加快发展生态产业,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安全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提升生态安全重要性认识,破解生态安全威胁,意义重大,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要求,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是实现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坚持绿色发展,有度有序利用自然,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由此可见,科学和合理的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和生态安全的重要空间战略。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要推动绿色发展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包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生态安全格局的空间层次可以包括全球、国家和区域等尺度,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是重点,和国土空间规划和管制等最为紧密。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需要明确生态安全格局,通过构建与优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达到对生态过程的有效调控,从而保障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实现区域自然资源和绿色基础设施的有效合理配置,确保必要的自然资源的生态和物质福利,最终实现生态安全。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支持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支持生态功能区的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因此,需要将生态安全格局优化融入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国土空间结构调整和空间用途管制,提高生态基础数据的精细化、系统化水平,准确把握资源环境承载力,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要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并进一步细化空间分类分区管治,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在空间上的协调,在空间规划的指导下推进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工作,提高生态空间质量,在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上细化空间控制单元。

  二、生态安全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紧密耦合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归根结底都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物、医药和其他生产生活原料,还创造与维持了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形成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环境条件.同时还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休闲、娱乐与美学享受。

  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角度出发,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即为了保障生态安全而规定的生态保护用地的布局。生态保护用地是指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域,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重要调节与支撑功能的区域,包括水源涵养、地下水补给、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固碳、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等方面;二是具有重要生态防护功能的区域,即预防和减缓自然灾害的功能,包括洪水调蓄、防风固沙、石漠化预防、地质灾害防护、道路和河流防护、海岸带防护等。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就是通过保护一定面积与特定区域的具有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土地,使国土支撑、调节与防护功能得到保护与恢复,能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能预防与减缓自然灾害。

  生态系统服务是把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耦合在一起的桥梁,可以将生物物理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联系起来。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变化影响生态过程,进而影响生态系统服务,需要从格局、过程和服务的角度来认知国土空间的开发与保护,国土空间的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的格局与过程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分析与生态资产核算、多功能景观识别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为生态安全格局的优化提供理论指引和方法保障。

  将生态系统服务纳入管理决策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也是当前国际生态学领域研究的前沿课题。《建议》指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需要从生态安全格局上,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通过自然恢复等措施促进栖息地的恢复与物种的交流,明确生态网络格局特征,提升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三、生态安全格局的空间管理战略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经历了从土地利用优化、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红线划定等视角,到近年逐步发展起来的空间数据演算、静态格局优化、动态格局模拟以及状态趋势分析等快速发展历程。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采用“源地—廊道”的组合方式识别、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初步形成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范式。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中,通过对生态源地、廊道、战略点及整体网络等关键生态要素进行空间位置及范围识别、人类活动管控、生境恢复及提升,能够有效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地域。

  抓住生态安全格局空间战略主线,通过空间管控策略,将资源、经济、生态等要素按照合理的空间布局方式,实现生态系统服务的优化与提升;坚持“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国土空间规划不仅需要考虑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还要考虑土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属性,实现生态功能的落地。生态空间规划需要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统筹各类自然保护地,须要使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从面积控制转向质量提升,强化生态红线内部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并进一步在不同尺度上,完善生态网络和生态廊道的多层次空间格局,进而构建完整体系的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安全格局的优化,还需要探索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协同路径,明确区域自身发展的区域联动效应,认识生态安全保障长期性和不确定性。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功能区,采取面向生态服务功能的管理策略,明确主导生态服务功能,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区域要尽量兼顾各种功能的保护需求。生态安全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系统性工程,无论是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还是生态保护修复等工作中, 必须注重顶层设计,在生态安全格局方面开展优化研究,针对关键问题,整合现有各类政策规定、技术措施、工程规范等,构建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协调联动机制,发挥人力、物力、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率,实现生态安全效益的最大化。

[ 责编:李澍 ]

平台注册入口